您当前的位置:文化渊源

中华祖先崇拜的典范——太昊陵

发布时间:2012-5-17 17:17:05
    庆,1958年出生于河南省淮阳县新站镇李香铺村,大学本科文化,曾从事教育工 作十年。业余从事文学创作,1981年以来,发表小说、散文、报告文学60多万字,出版有长篇科幻小说《人类灭亡》,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、周口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。1994年任淮阳县委宣传部外宣科长。1997年11月以来任淮阳县博物馆党支部书记、馆长、在管理好太昊陵庙的同时,对伏羲文化、太昊陵庙和淮阳历史文化做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,在国家、省、市报刊发表很多论文,出版有《太昊陵简介》、《淮阳风景名胜导游解说词》、《太昊陵》等著作。
     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,在绵绵的伟大国土里,中华儿女世世代代,生生不息,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称雄于世界的东方,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车轮—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句俗语叫根深叶茂,有个习俗叫人丁兴旺看祖坟。中华民族如此强大,祖坟在哪里?在河南省东部的淮阳县,那就是高约二十米的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——太昊陵。这里有宫殿式的庙宇,有占地875亩的巨大陵园,有每年一度为期一个月的朝祖盛会,有远古的祭祀巫舞“担经挑”,有纪念伏羲、女娲“抟土造人”的活化石“泥泥狗”,有颂扬伏羲、女娲兄妹相婚繁衍人类的“布老虎”,有历朝历代帝王祭祀的规制,更有民间虔诚的祭祀大礼——在这里我们每天都能领略到中华尊祖敬宗的美德,都能感悟到中华祖先崇拜文化的博大与精深。
      太昊伏羲氏生于6500年前的甘肃成纪(今天水)。伏羲出世后,相貌奇特,神情异常,从小就聪慧英武,才智超群,长大后被推举为部落首领。他带领他的部落沿黄河游牧东下,逐水而居。到达宛丘(今河南淮阳)这个地方后,见水草丰美,便定居下来,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,从而结束了人类的游牧状态。在这里,他从蜘蛛结网捕食受到启发,教人们用植物的纤维结网捕鱼狩猎,并把吃不完的动物饲养起来,开创了我国畜牧业的先河;他教人们用火烧烤动物,吃熟食,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;他看到人们无名无姓,过着群婚杂居、人伦不分的生活,定姓氏、制嫁娶,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,成为万姓之根,人伦之源;他仰观天象,俯察地理,远取诸物,近取诸身,并根据在蔡水(太昊陵前蔡河)所得白龟的龟背纹理和蓍草的草茎,“揲蓍画卦”。根据自然界的八种现象:天、地、水、火、山、雷、风、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,用乾、坤、坎、离、艮、震、巽、兑八种符号相对应,创造了先天八卦,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字,升起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;《尚书•序》记载:“古者伏羲之王天下也,始画八卦,以代结绳之政,由是文籍生焉。”伏羲创造八卦后,又根据事物的形状,象日、月、山、水等,刻书契,创造了中国的文字;伏羲之前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一片空白,没有天地四时的概念,伏羲一画开天,指出什么是天,什么是地,什么是白天,什么是黑夜,并根据春夏秋冬的变化,分出年月日时,创造了历法;他用黄土抟成梨样的泥团,用棍子扎上孔,发明了原始乐器——埙,兴起了礼乐;他把他的发明创造推广到各个部落,社会迅速发展,各部落主动归服于伏羲部落;伏羲为了加强团结,增进合力,使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标志,他综合各部落图腾的特点,如马的头、鹿的角、蛇的身、鱼的鳞、鹰的爪等,创立了各部落共同的图腾——龙。从此,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共同的族徽,华夏子孙始称龙的传人,伏羲被称为龙师人皇,淮阳被称为龙都。伏羲氏死后,葬在宛丘城附近,即今天的太昊陵。
     太昊伏羲氏在人类还处于蒙昧的状态下,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,创下了如此巨大的历史功绩,不能不为后人顶礼膜拜、五体投地。祖先崇拜由此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一代代传承和发展,太昊陵则是这一文化的典型和代表。
      春秋时期以前,人死了以后挖墓坑埋掉,上面不封土不栽树。由于人们对伏羲的崇拜,为了让后人更好的祭祀和朝拜,春秋时期淮阳人在伏羲墓上面封土栽树,称之为陵。坟由此而兴。后人为了区别死者的身份,帝王的称陵,诸侯的称冢,圣人的称林,老百姓的称坟。到了春秋后期,淮阳人又在陵前建起了祠堂,对伏羲的祭祀又向前推进一步。这之前祠是祭祀神灵的地方,不在墓前,自伏羲陵建祠后,至汉代才兴起墓前建祠。
       其实,对伏羲的祭祀自伏羲崩葬后就有了,而且形式多样,只是没有文献记载罢了。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在宛丘城建都,因是伏羲曾经建都的地方故而称“陈”,其实也是对伏羲的一种追念和祭祀。民间祭祀早在周朝就很隆重,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•陈风•宛丘》这样描写到:“子之汤兮,宛丘之上兮。洵有情兮,而无望兮。坎其击鼓,宛丘之下。无冬无夏,值其鹭羽……”这实际上就是今天仍日盛一日的“担经挑”舞。
      “担经挑”又称“担花篮”,是颂扬伏羲功德的原始巫舞。每班由四个老斋公(老太太)组成,三人表演,一人打经板。三副经挑中六种花篮,花篮为竹制,有龙、虹、宝瓶等式样。舞者全身饰黑色服装,舞姿变化大致有三:一是“剪子股”:一人打经板,三人表演以“十”字路线为中心,对面穿插,走成剪子股路线;二是“铁索链”:一人走这条路线,另二人走另一条路线,象拧麻花一样多次相迭;三是“蛇蜕皮”:一人在前,三人朝一个方向沿履而舞,然后每二人从中交叉而过。表演者多淮阳及周边县市人,主要集中在农历二月的朝祖盛会和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。它是颂扬伏羲、女娲繁衍人类等功绩的祭祖形式,也是求子还愿的一种形式。这与《汉书•匡衡传》“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。胡公妇人,武王之女,大姬无子,好祭神鬼,鼓舞而祀”的记载相符。
     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期一个月的太昊陵朝祖会,平均每天香客达二十万人次,以河南省及其周边省为主,辐射全国各地,及海外华侨华人。“会”的形成可追溯到伏羲氏制嫁娶时期,当时他为了克服族内婚的弊端,春二月把各部落男女青年召集到一块,“会”场中间放一块带孔的石头,男女若互相有意分别摸摸石孔便成为夫妻。于是,“会”便形成了。后来,伏羲统一各部落,创立龙图腾,就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宣布龙图腾成为华夏民族的族徽。所以,自古二月二就被称为龙抬头的日子,太昊陵自有陵就有二月朝祖会,朝祖会从二月二这一天开始。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时间跨度上,这里都堪称华夏第一朝祖盛会。
      朝祖会上,人们打着绘有龙图案的黄旗,或一个“会”,或一个群体,或一个家族,沿着750米的中轴线,一步一叩首,直至伏羲陵前,其虔诚程度,非亲眼目睹难以置信。祭祀时,要焚香、鸣炮、献祭品,叩首、叩首、再叩首。
      祭祀完毕,还要购买只有太昊陵才出售的灵物“泥泥狗”。泥泥狗是伏羲、女娲抟土造人的“真图腾、活化石”。传说伏羲时代发生一次大地震,他们为繁衍人
类不得不兄妹相婚,由于嫌自然生育太慢,就用黄土造人,所以中国人都是黄皮肤。这些泥泥狗用黄淤泥捏制,全涂黑底,然后用红、黄、白、绿、粉五色绘以点线结构的图案,有草帽老虎、人面猴、对脸人、猴头燕、双头狗等数百种造型。这些泥泥狗浑厚古朴,艳而不俗,腹部都绘有女性生殖器图案,代表着女性生殖崇拜。淮阳县城东关古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的埙,和当今太昊陵出售的泥泥狗中的埙完全一样。出售和购买泥泥狗都表现着对祖先的崇拜和颂扬。
      同时,在太昊陵还有一种出售和购买布老虎的习俗。这些布老虎有单头虎、双头虎、直卧虎、枕头虎等,大小不一,形态各异,不是深山老林中凶猛的野兽,而是装饰化、人格化了的布玩。传说由于那次大地震,世上只剩下伏羲、女娲兄妹二人,他们为繁衍人类,不得不兄妹相婚。为了遮羞,伏羲扮成老虎,女娲草帽遮面。布老虎的制作,反映了华夏子孙对祖先的怀念与敬仰。至今,女子结婚要顶红盖头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。
    除了这些民间祖先崇拜的遗风遗俗和文化遗存外, 历代文人墨客也都到此谒陵朝拜,赋诗著文以奠。三国诗人曹植写下《伏羲赞》《女娲赞》,西晋文学家挚虞、王彪之也有《伏羲赞》传世,宋代文学家王禹偁、张耒写下了《太昊遗墟》,他们都对伏羲的功绩和神圣的太昊陵给予了颂扬。明、清及近现代诗人写下的诗篇更是不胜枚举。
     随着祖先崇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,历代帝王都把对祖先的祭祀纳入重要议程。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颁诏“禁民刍牧”,即不许民人在伏羲陵园放牧牛羊等。五代,周世宗于显德元年,颁诏“禁民樵采耕犁”,即禁止民人在伏羲陵园打柴、采桑、耕种。宋代,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(公元960年),始置守陵户,即守陵人员,专门看护陵庙。并颁诏每三年对伏羲大祭一次,规格为最高的“太牢”祭祀,即使用纯色全羊、全牛、全豚三牲,及时鲜水果,祭器要专制特用,区别于其它的祭祀活动。又于乾德元年(公元963年),颁布《修陵奉祀诏》,诏建陵庙,守陵人由一户增至五户,改每三年一祭为每年春秋两次祭祀,并亲撰祭祀祝文。
      到了明代,从放牛娃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,对太昊伏羲氏更加尊崇。他曾到陈州(今淮阳)讨饭,夜宿在太昊陵的破庙里。他认为是得人祖护佑才得登上皇帝宝座,所以,洪武元年(公元1368年)正月登基,三月就派大将徐达收复陈州,五月便到太昊陵祭拜,并诏令地方官每年祭祀。洪武三年,朱元璋颁诏在全国修建36处陵庙,太昊陵首列第一。洪武四年正月,朱元璋又亲制祝文,派钦差大臣路景贤到太昊陵代为致祭,祭文曰:“朕生后世,为民于草野之间,当前元失驭,天下纷纭,乃乘群雄大乱之秋,集众用武。荷皇天后土眷佑,遂平暴乱,以有天下,主宰庶民,今已三年矣。君生上古,继天立极,作丞民主,神功圣德,垂裕至今。朕典百神之祀,考君陵墓在此,然相去年岁极远。朕观经典所载,虽切慕于衷,奈秉性之愚,时有古今,民俗亦异,仰惟神君,万世所法。特遣官奠祀于陵,圣灵不昧,尚其纳焉。尚飨!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人祖伏羲是多么地尊崇。自明初到清末,皇帝御祭达51次,其中康熙10次,乾隆10次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于民国五年亲临致祭,并题词“象天法地”。
       这些帝王的祭祀,礼仪非常严格。据《陈州府志》记载,举行祭祀大典前,主持仪式的人首先引导皇帝派来的祭祀官到盥洗室洗漱、沐浴。洗浴毕,更衣肃冠,才在赞礼的引导下至统天殿前,主持人就位,然后主祭官、陪祭官就位。按太牢祭祀之仪,依次献香、献爵、献祭文,演奏祭祀羲皇的盛大乐曲。所有参与祭祀人员双目正视伏羲圣像,默念伏羲历万世而不朽的功德。这些祭祀活动多在如下情况下举行:国家有重大活动;国家有重大战事或灾害;国家有重大喜事;皇帝登基或诏立太子等,祈求羲皇保佑国泰民安、基业永固、减灾增福、黎民安居乐业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