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文化渊源

河南:陈州府城(淮阳古城、怀宁县城)

发布时间:2020-8-10 10:23:15

  淮阳古称陈州,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,为“人之祖,史之初,国之根,文之源”。

  淮阳历史上曾三次建国、五次建都,有中国历史“一千年看北京,三千年看西安,五千年看安阳,八千年看淮阳。”之称。

  6500年前,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就在宛丘(今淮阳)定都,创下先天八卦和龙图腾。5000年前,炎帝神农氏在此建都,尝百草,艺五谷,开创了中国农业的先河。宛丘始称陈,“陈”名也从此开始。

  夏时禹受命,将尧姓封于陈。殷封虞遂于陈。西周初,武王封舜的后裔——妨满为陈胡公,陈为周十二大诸侯国之一,属公侯级大国。春秋末(公元前479年),楚灭陈。战国末期,楚顷襄王迁都陈城,历经38年,史称郢陈,故淮阳又称“陈楚故城”。

  秦时在陈地置陈县,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,陈涉率农民起义军攻克陈县并在此建都,号“张楚”(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)。西汉时,高祖七年(公元前200年)置淮阳郡。十一年(公元前196年)置淮阳国,陈县为其附属。

  明称陈州,清初仍沿袭明制,隶河南布政使司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置陈州府淮宁县附郭。

  民国2年(1913年),裁府复县,改淮宁县为淮阳县,隶河南省。

  (二)陈楚故城

  陈楚故城即今淮阳县城址,始建于公元前1l世纪的西周时期。西周初,周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舜之后代妫满,封妫满于陈,建陈国,并在此筑陈国都城。分内外两城,外城周长15公里,内城周长4.5公里。该城延续使用的3000多年间,曾多次修筑,增修层次明显。

  公元前550年,陈国大夫庆寅、庆虎为防楚兵复修陈城。公元前478年,楚灭陈,夷陈为县,再筑陈城。公元前278年,楚国郢都被秦攻破,楚顷襄王迁都来陈,称“郢陈”,复大筑陈城,故称陈楚故城。

  经发掘考证,叠压在最下面的城墙为春秋时所筑。城垣残高2米至5米不等,最宽处20米,系夯土筑成。故城为方形,分内外两城,外城周长15公里,内城周长4.5公里。该城延续使用的3000多年间,曾多次修筑,增修层次明显。

  (三)淮阳县城

  清道光六年(1826年)《淮宁县志》载:“明洪武辛亥,指挥陈亨易砖垣,延袤七里有奇,高三丈,址广五丈五尺。四门各增瓮城,四隅各为角楼,敌台四十九,堞计二千七百,池深一丈五尺,广二丈有奇”。明朝后因战乱频繁,城墙多次坍塌,几经修复。

  清末,内城城垣周长为4.5公里,高8米,堞计2211个。城墙上每隔90米建5米见方的敌台(由青砖垒砌),共有敌台49座。墙内各隅建一座8.3米见方的砖木结构、绿瓦覆顶的阁楼,飞角凌空,结构奇特,典雅别致。东南有魁星楼。

  城垣四方出入各有三道城门:第一道门高约6.7米,宽5米,门厚0.25米至O.3米,由铁皮包面,铁帽钉镶嵌,上方为青砖砌成的扇形拱门。第二道门与第一道门相隔6.7米,连接两道门的墙呈弧形瓮券(也叫瓮城)。墙上有用于护城的炮眼,两边有配房。第三道门与第二道门相隔约10米;两条呈弧形的短墙分别由第二道门两侧连接第三道门两边的城墙,形成一个较大的瓮券。瓮券两边各设门卫房,置有护城设施。第三道大门上方各建三楹二层砖木结构门楼。

  城池深5米,宽6.7米,出入城门置有吊桥,外有万亩城湖环抱。故城共有44条街。东门保12条街,为顺城街、坊子街、季家街、龙亭街、钟楼街、县门街、县后街、钟楼南街、文昌宫街、县照壁后街、曹关帝庙街、鼓楼北大街;南门保10条街,为顺城街、南大街、树行街、新街、布店街、儒学街、高牌坊街、老齐洼街、党姑寺街、关帝庙后街;西门保11条街,为顺城街、石佛街、学道街、羊圈街、马巷街、朱家街、盐店街、大慈庵街、前武营街、后武营街、火神阁北大街;北门保11条街,为顺城街、北大街、土塔街、府后街、小仓街、道门街、北当铺后街、清真寺街、大营坊街、小营坊街、五福街。

  信息来源:百年城垣图志   作者:驿梅